家庭教育
想让孩子学会自控,那就别控制他
孩子的自控力,是很多父母关注的问题。爱吃零食、沉迷游戏、作业拖拉,这些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结到自控力上。
我们要知道的是,要培养自控力,就要尊重孩子自我发展在自控中的重要性。因为自我是自控的基石,在充分尊重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控制能力,才是能跟随孩子一生的财富。
今天我们不从孩子的角度来说,而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,来探讨一下父母应该怎么控制好自己不去破坏孩子的自控力。
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,父母的自我要退出,孩子的自我才能登场。那么,父母要控制自己的哪些方面呢?简单地说,
一是要控制自己对孩子的期待,二是要控制对孩子的干涉。
这两个方面相互缠绕,难以分割。
01
如何控制对孩子的期待?
控制自己对孩子的期待。
究竟是孩子的自控力真的那么糟糕,还是仅仅没有达到父母的理想状态呢?
对自控力不足的在意,究竟是对孩子真的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,还是主要激发了我们自己的焦虑呢?
潜意识里,我们是否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呢?
孩子和孩子各不相同,同样的环境,同样的教育方式,养出来的孩子也会千差万别。
所以,我们总会在身边遇到一些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网上更有无数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的传说。不管这些孩子是精心包装出来的假象,还是真实的优秀,都会把很多父母刚刚压制下去的焦虑之火又重新点燃。
这些焦虑也许会指向自身:还是我鸡娃不够努力啊;
也许会指向孩子:这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活明白,懂得上进啊;
也许会指向外部环境:看来还是学校不够好没有学习氛围。
这些焦虑从根本上来说,还是因为父母从心底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正常但是“普通”的人。
他们心中“正常”的标准,其实是要求孩子比90%、甚至比99%的人都要优秀。就好比你对孩子的要求是:考试必须要拿到满分,这才是你身为学生该做的,如果你没有拿满分,你就是没有尽到你最大的努力。如果你没有及格,那你的人生就完蛋了,你要不就别上了吧!
当父母用过高的期待值去要求孩子,就容易激发自身的焦虑情绪,而父母的焦虑很容易转换为向孩子施加的压力。
《自控力》一书中提出:自控力是一种有限度的心理资源,处在压力状态时,身体会大量消耗这种资源储备,导致大脑无法思考,情绪上也会产生抵抗;而越是在放松状态下,能用于自控的资源反而越充沛。
如果父母能够放下心中那些或隐或现的过度期待,用平常心去看待一个普通孩子,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自控力不足,不过是大部分孩子的正常表现,甚至是大部分成人的正常表现。就拿父母最在意的学习拖延和沉迷手机这两件事来说,试问又有几个成年人能够做到完美自控呢?因此与其说是孩子的自控力太差,不如说是父母的期待太不合理。
02
如何控制对孩子的过度干涉?
控制自己不要对孩子过度干涉,也就是尽量做到在底线之内放手。
孩子在婴儿时期需要全心全意依赖父母,父母也需要对孩子全权负责,这个时期的父母对孩子拥有完全的控制。但是随着孩子逐渐成长,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逐步从孩子的生活当中撤离。持续的过度干涉意味着对孩子的不信任:
就在这样持续一生的干涉中,孩子要么内化这种不信任,甘心成为父母意志的傀儡;要么终将激发反叛之心,走向与父母对抗的道路。
03
父母要朝着什么方向努力?
1.日常生活中多做课题分离练习,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。
比如写作业是孩子的责任,父母可以帮忙安排计划、可以适当提醒检查进度、也可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。但是写作业这件事,本身是需要孩子靠自己的内驱力去完成的,而不需要也不应该在父母严密的看管监督之下完成。
2.增强自己和家庭的容错能力,为孩子的试错提供更多的机会。
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选择的强行干涉,其实是太过担心孩子会犯错,而犯错之后纠错的成本又实在太高。尤其在升学、工作、结婚这些传统观念中的“人生大事”上,普通家庭的确需要付出很高的试错成本。
相对于严格控制孩子的人生,更好的办法其实是努力提升自己,增加家庭的容错能力,也就是这些年流行的“鸡娃不如鸡自己”的梗。
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底气,就是犯错的底气。
3.多关注自己,不把家庭重心放在孩子身上。
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,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额外关注,就算父母本身不是控制型性格,也很容易因为过度关注,引发过度干涉。
尤其是那些对孩子未来倾注了高度期待、投入大量资源培养的家庭,孩子一丁点风吹草动的变化都会引起父母的高度关注,这种氛围其实是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。
因为高度关注就意味着高度压力,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,压力和自控是一对相反的作用力,高压力会消耗掉大量自控资源。
父母需要多把关注力放在自己身上,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,才是培养自控力的诀窍。
成为不焦虑的父母,从尊重孩子开始,从现在就行动起来吧!